项 目 摘 要
项 目 名 称 中医络病理论及现代生物学内涵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项目简介:
络脉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课题系统梳理了几千年来络病学说的渊源和沿革,研究了络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病机演变过程,初步建立了络病的理论框架,指出络脉系统、络病机制为其两个基本体系,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具有沟通表里、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明确将“络”作为人体生理的重要物质基础及疾病在体内传变的中心环节;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病理机制总为瘀、虚、痰、毒,而“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和迁延的基本病机,也是多种病证在“入络”阶段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治络”的原则就是疏通络脉和透达毒邪。阐发了“病络与络病”的演变转化过程,认为“络病”反映了瘀毒阻络的病理状态,而“病络”则是络脉病变的一种病理过程。指出了络病与血瘀证和微循环障碍在病机概念上的异同,并首次提出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失调可能是络病发生的病理基础,也是中、西医对络病认识的交叉点。同时,将络脉络病的理论引用到动物实验中,多指标、多层次地观察了络脉病变“虚”、“瘀”、“毒”等病理变化和中药的干预作用。运用大量的现代生物学语言描述中医络病理论的病因病机,认为中医络病中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血瘀滞、津凝痰结、络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涉及了血管活性物质调控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机制、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异常等生物学内容,从而部分的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实质性的衔接。本研究弘扬了中医络病理论,揭示了中医络病的病理实质和现代生物学内涵,丰富了络病的证治内容,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被《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和引用135次,单篇引用达46次。本研究有关病络和络病的病理实质及现代认识被广泛应用于探讨脏器纤维化、糖尿病肾病、血管性痴呆、眼底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肿瘤等病理过程,推动了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结合,开辟了络病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