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属中医药领域。以理论创新为源头,针对高脂血症及其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开展了“以肝为枢,调脂化浊”法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应用。创新点如下:
(1)突破传统对高脂血症多从脾肾论治认识,创造性提出“以肝为枢,调脂化浊”理论,认为“肝”是引起其发病相关脏腑失调的核心和关键;“肝失枢用”是其病机上游和枢纽环节。在此理论指导下,引入社会、心理因素,首次提出“社会生活方式变化—机体功能情绪变化—肝失枢用—高脂血症”发病模式。
(2)基于上述认识,首次提出治则为“调肝启枢、补肾健脾、祛瘀化痰、凉血解毒”的临床治疗新策略。以调肝为主,兼顾脾肾,标本兼治,通过“调畅气机、启迪气化”,使肝枢得调,诸脏协和,代谢正常,血脂得降,诸浊得化。多家医院应用,疗效显著提高。
(3)创制基于上述理论和治则代表方“复方贞术调脂方”(FTZ),获发明专利。首次进行了FTZ系统实验和临床研究,与主流降脂药辛伐他汀(降胆固醇为主)和非诺贝特(降甘油三酯为主)对照,发现其兼具上述两种药物作用,且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无肝肾损害,无停药后反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抑制率达45%,优于对照组。还具改善血液流变性、抗氧化、抗骨质疏松等多重作用,凸显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作用优势和异病同治特色。研究发现,与主流降脂药物对脂质代谢单一环节干预不同,FTZ对脂质合成、转化、转运、分解和排泄五个环节均有调节作用;并首次在分子水平揭示FTZ有效成分丹参酮IIA抗AS作用及机制。客观证明了“以肝为枢,调脂化浊”法是一种疗效确切、防治并举的针对高脂血症及其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治疗新策略。
(4)首次从归经角度开展依“以肝为枢,调脂化浊”法所遣方、药干预糖脂代谢、AS药效及机理研究,发现药物能上调肝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及其下游靶点的表达,调节糖脂代谢、抗AS。提示调节肝核受体PPARα是“以肝为枢,调脂化浊”理论内涵之一。
(5)创建了完善的糖脂代谢紊乱、AS中医药防治研究技术平台。引进并完善了基因变异(ApoE-/-小鼠、db/db小鼠、SHROB大鼠、aP2小鼠)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及AS动物模型及HepG2、BRL-3A、3T3-L1、张氏肝细胞、IEC细胞模型。首次从血管钙化角度阐释高脂致AS机理。
成果在长征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全国13家医院推广应用3-7年,约3500例,获良效。发表论文52篇(SCI 13篇,IF35.808),被中山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加拿大西蒙佛雷泽大学等引用430次。获发明专利2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药理技术被收入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三版。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交流,相关论文被内分泌代谢领域最高级别学术会议“世界内分泌大会”(ICE)收录。2008年所在研究机构被认定为国家中管局首个也是唯一“高脂血症调肝降脂重点研究室”。也成为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