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奖励展示
中药毒性研究方法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本项目属于中药药理学研究领域,得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基金的资助。    
    古人对中药毒性与毒性药物配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尚缺乏现代科学的诠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外日益重视中药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中药毒性,诠释药物配伍对毒性影响的机制,确保用药安全,既是我国中药研究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也是中药走向国际的关键突破口,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项目历时10余年,创建了中药毒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多个中药毒性经典理论的科学诠释。主要创新点包括:
   
  (1)创建了中药毒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如:建立了基于PXR-CYP3A4通路的毒性药物选择性快速筛选方法、基于凝胶电泳和生物质谱相结合的P450同工酶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创立了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相融合的中药毒性检测方法;提出了药物毒性计算分析策略,发展形成了基于知识模型和网络调控的毒性物质多组分配伍减毒优化技术;创建了以安全性为导向的中药质量分析技术等。
  (2)首次系统研究了“十八反”诸药在炮制中的相互作用规律。指认了中药含药血清中的药物相关毒性成分,辨析了药物相互作用的药效和毒性物质基础;发现了不同煎煮方法与毒性成分析出的相关性。
   
  (3)首次系统揭示了毒性成分乌头碱、藜芦定碱的代谢特征、毒性机制和体外代谢过程。通过研究“十八反”诸药的体内代谢过程,发现了藜芦和乌头中毒性生物碱成分代谢与CYP3A、CYP1A2的关系;阐明了产生“相反”的配伍禁忌的机制和科学内涵,发现了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中药相互作用模式。
  (4)发现了甘草酸可通过直接激活PXR受体,进而诱导CYP3A4基因及蛋白表达,调控LCA合成及代谢的关键基因SHP、CYP7A1及CYP3A11,加速中药毒性成分代谢而达到“调和诸药”的科学内涵。
  (5)首次从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角度揭示了左金丸寒热配伍科学内涵及减毒增效的机制。为临床该类药物与他药配伍禁忌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1)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2项;(2)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36篇,累计影响因子74.895),论文他引631次(其中SCI论文他引260次)、单篇最高他引59次;参编专著4部,出版1部;(3)国际会议交流16次,全国会议交流27次;(4)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13名,进修生25名。
    本项目突破了原有的中药毒性研究模式,系统引入了国际有关药物毒性研究的前沿技术,创建了中药毒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利用这一平台,首次对“十八反”诸药在炮制和体内代谢层面的相互作用和甘草调和诸药机制等多个毒性相关的中药配伍经典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本成果经多家科研单位和药企使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对今后中药安全性评价、新药早期毒性筛选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