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体现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的特色,是中医药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但目前此类动物模型大多根据证候表象和疾病病理过程采用单一或机械叠加的化学或物理损伤手段制备,难以真实反映中医临床诊疗规律与特点。本项目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以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为切入点,创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在大样本回顾性临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反映中医证候的表现特征与客观指标。结合临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证候的表征及其相应客观指标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动物创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其结果与临床研究进行相关性分析,尽可能的符合疾病和证候的发展演变过程。
2. 建立了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循证依据:通过5277篇的临床文献回顾性分析与65例痰凝血瘀证、55例气虚血瘀证及23例气滞血瘀证冠心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痰瘀互结证在冠心病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血糖、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反应是痰瘀互结证的主要临床客观化指标,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循证依据。
3. 创建了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选择小型猪,采用冠脉介入技术造成内皮损伤和高脂饲料长期喂养(8周)的方法,制备了稳定性强、可重复性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该模型既符合冠心病临床缓慢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高脂血症+内皮损伤)—炎性反应—脂质沉积、纤维斑块—管腔狭窄—心肌缺血;亦符合证候的病机演变规律:痰—毒—瘀—痰瘀互结证。
4. 建立了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及评价标准:将包括主症、兼症、舌象、脉象在内的四诊信息在动物身上分别进行客观化分级评分,模拟中医临床辨证,进行客观、动态、量化检测和证候评价。
5. 创建了模型动物“拟临床研究”新技术、新指标:借助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彩色超声心动、无创血流动力学、30点胸外体表心电图等临床检测技术,建立了小型猪心脏功能、形态、病理变化在体实时同步观测方法;并通过该模型血清、心肌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出参与免疫调控、脂质代谢、急慢性炎症反应的C4BP、Hsc70、ApoE等差异蛋白,为痰瘀互结证的病理演变提供分子依据。
6. 提出了“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通过血液流变学、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炎性因子激活、冠脉内皮异常等方面的研究,结合中医证候理论,发现了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的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活血化瘀、行气化痰、祛瘀化痰等中药方剂的药效学评价,进一步证明该模型与临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作为冠心病模型被收入《Advances in Electrocardiograms-Clinical Applications》(美国)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6篇,其中研究性论文20篇,其它6篇。
该项目的研究在中药药理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