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属于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任务来源于973计划之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学研究(2006CB504805)。
急性脑梗死存在风、火、痰、瘀、虚的传统致病因素及证候特征,现代临床实践证明,脑梗死急性期也存在火毒致病,内生诸邪蕴化而来的火毒是发病和进展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清热解毒通络法临床有效,为此王永炎院士率先提出脑梗死毒损脑络的理论假说,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四诊信息和生物学指标群为切入点,通过火毒证致病特点、动态演变过程以及转化节点的研究,初步建立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辨证规范并加以验证,实现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临床可辨识、可把握、可应用的目的。
1.通过文献调研及专家共识,凝练毒邪特性及脑梗死火毒特性
文献调研(古代940部、现代20年2523篇)和专家问卷(一轮60份,二轮110份)认为,毒邪以败坏形质、病证复杂、进展恶化、病情沉疴、难治难愈为特点。酷烈性、暴戾性、正损性可作为毒邪致病的主要临床特性。急性脑梗死存在以热势较盛、变化剧烈的火毒致病的特征,多处于加重恶化或危重阶段。
2.通过比较研究,探讨急性脑梗死毒邪致病特性
临床流调发现(高血压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证类相兼组合更为复杂,且生物学指标与其联动变化,体现了毒邪致病的兼夹性;高血压病、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Ox-LDL、MMP-9水平升高,但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呈现出组群变化特点,体现了毒邪致病的多损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研究发现一组具有火热性质的差异性四诊信息,具有此类四诊信息患者的生命体征、生物学指标波动剧烈,表明毒邪已“形于外”,体现了毒邪暴戾酷烈的特性。
3.初步建立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的辨证规范
脑梗死急性期(271例)火毒证具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组群变化等致病特点,由致病特点、宏观表征、微观指标构成的辨证体系,是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的联动变化,涵盖了火毒证的基本特点,初步界定了火毒证,当火毒证分值为7分时,其敏感度、特异度组合最佳。确立了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的可辨识性、可把握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4.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的验证
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者明显增多,属中脏腑者多于中经络者,体现了毒邪致病特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证明在发病的3-5天,为主成分综合分值从负值转向正值的过程,是火毒证出现的重要转化节点,转化节点内大量四诊信息涌现,变化急剧,呈组群变化联动趋势。应用清热解毒通络法可以有效调节和改善火毒证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相关宏观表征和微观指标,从证效关系上验证了火毒证的存在。
本研究基于临床科学假说,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以四诊信息和生物学指标群为切入点,初步构建了脑梗死急性期火毒证辨证规范并加以验证,实现了可把握,可应用,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单位认同并运用。成功申报973计划(2012CB518406)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33)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培养博士6名、硕士5名。发表论文32篇。相关研究内容纳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脑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在国内外会议上交流2次。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中青年专业团队。2011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