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充分调动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和热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推荐单位评选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决定授予乔杰等494名同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其中,经学会各专科分会、会员单位推荐,专家评选,网上公示,最终确定推荐的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张洪春、实验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建勋、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彭清华获此殊荣。
张洪春,男,1964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系病学科牵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等。他师从于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教授、晁恩祥教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肺系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提出并不断完善“从风论治咳喘”的理论,组织并参与中医肺系病诊治规范化研究,开展中医药对肺系病稳定期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并形成临床指南推广,开展流感证候规律与方药机理研究,为防控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等课题。主编或参编著作20 余部。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的有关肺系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的起草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中药新药指导原则的起草工作。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等荣誉。
刘建勋,男,1955年3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中医药动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医院与企业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36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构建了源于中医临床和中药复方功效的药效学研究与评价体系,建立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新方法,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彭清华,男,1964年12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全国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兼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分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他主要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眼底病、青光眼、眼表疾病和中医眼科病证规范化的研究,创造性提出眼科水血同治的理论、眼科活血利水法、视网膜色素变性虚中夹瘀理论、原发性青光眼血瘀水停病机理论、从中药拟性激素效应治疗干眼等,分别被写入国家规划教材和行业标准《中医临床指南》中,在全国推广应用;主持研制了散血明目片、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等药物6种,作为医院制剂应用于临床20多年,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受益于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40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等省部级奖励18项。
中国科协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