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奖励展示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7日

 研究表明证候与冠心病病情及预后相关,把握冠心病介入前后不同时点证候动态演变规律,运用中药干预减少并发症是防治的关键。本项目通过采用益气与活血中药干预,改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证候动态演变规律,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取得以下成果。
一、揭示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证候演变规律
    运用生存分析和连续重复测量的方法,通过观察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前、术后1周、4周、12周4个时点的中医证候动态演变规律发现:①介入治疗后1周到4周胸痛、胸闷症状明显减轻,但倦怠乏力、气短症状明显增加,12周后,胸痛、胸闷和畏寒的症状出现增加趋势。②7个证候要素呈现规律性变化:寒凝在术前及术后12周最高,术后1周及4周均处于较低水平;气滞呈持续性减少,第4周后趋向稳定;痰浊与血瘀术前后均处于较高的水平,痰浊在术前及术后1周、4周至12周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血瘀在术后1周及4周呈连续性下降,4周最低,12周时升至治疗前高点;气虚在术后呈现连续性升高,由术前45%上升至12周的70%;阳虚在术后12周时升到最高;阴虚术后第4周升至最高水平,12周略有下降。Hs-CRP、ET、Hcy、MPO、MMP9在术后1周最高,第4周下降,12周又升高,与血瘀变化相似。12周时BNP显著升高,表明心功能受损,与阳虚证变化相似。③证候要素组合呈现从实多虚少到虚多实少的演变,术后第1周及第4周表现为1个虚性 + 1~2个实性证候要素,术后第12周则变为1~2个虚性+1个实性证候要素。
二、明确了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影响
    针对冠心病介入后以气虚、血瘀为主的特点,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胶囊组、生脉胶囊组、基础治疗组,收集术前、术后1周、2周、3周和4周相关信息。研究证实:治疗组胸闷、心悸、自汗和乏力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基础治疗组;治疗组血瘀、气虚、痰浊和气滞证候要素消失时间早于基础治疗组;中药治疗能抑制实性证候(血瘀、寒凝)频数及证候积分的升高,减少后期虚性证候(气虚、阳虚、阴虚)频数和积分,并伴随后期炎症、血小板活化、心功能指标显著下降,使证候要素组合朝着简单化方向变化;针对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对其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治疗方案》。
    本项目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9篇,SCI或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出版著作2部:《病证结合中医证候学》、《血府逐瘀汤现代研究与应用》。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6名,硕士12名。培训专科医生500余名,应邀在中国科协年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及学术讲座12次。成果北京、河南、湖北6家医院得到了推广应用,项目形成的5个协定处方,惠及患者20余万人,创收3000余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相关链接
GO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 问题反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京ICP备1706976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1699号

Copyright © 2007 - 20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