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以“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提高疗效”为指导思想,通过文献整理研究与3469例临床调查,提出脉络学说及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实验研究揭示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外膜相关性,通络干预对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核心机制的急性心梗、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实验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临床循证研究显示出通络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这一世界医学界心血管难题方面的确切价值。
1.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形成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学说
首次提出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经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医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通过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制定脉络病变辨证诊断标准并成为学会标准,证候分布规律揭示共性病机及病理环节。“络以通为用”治疗总则,突出由“调”至“平”的效应规律,从而首次形成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属重大理论原创,对完善中医经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以“营卫承制调平”指导实验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从营卫交感与“外膜-中膜-内膜”相互影响导致血管痉挛与动脉硬化,更全面深刻的揭示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通络干预作用
实验研究揭示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外膜相关性,内皮损伤多由高脂饮食等因素引起,外膜损伤多见神经内分泌激活,“内皮-中膜-外膜”相互影响均可导致血管痉挛与动脉硬化,更全面揭示血管病变“Outside-in”和“Inside-out”的发病机制,外膜损伤模型及通络干预对揭示社会心理应激在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模型动物具有自我代偿性调节能力,通络干预通过增强代偿性调节有效抑制血管痉挛与动脉硬化。
3. 实验研究通络干预改善微血管损伤开辟了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脑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三大难治性疾病有效新途径
通络干预对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核心机制的上述三大疾病实验研究取得显著效果,其共性机制为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构完整性,减少氧化炎症损伤,为组织细胞提供生存微环境,提供了三大难治性疾病治疗新思路。
4. 临床随机双盲、多中心循证试验显示出通络药物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这一世界医学界难题的临床价值
临床循证研究证实在急性心梗PCI及西药治疗同时加用通心络,可改善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和完全回落率,增加心肌微循环及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室壁异常运动评分指数及心脏收缩功能,显示了通络药物在这一世界医学界难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应用效果显著: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络病学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促进络病学学科发展;发表论文205篇,其中SCI论文39篇,出版《脉络论》专著,取得专利3项;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研究发表在《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杂志,产生重大国际学术影响;推动药物研发及产业化,6年累计销售收入42.48亿,上交税收7.0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