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展示 – 中华中医药学会 //www.precookedfood.com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1.7 《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5/4106/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5/4106/ 《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项目简介

 2017年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王绵之先生在60余年的临床、科研、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处方用药特色。由于先生生前医、教、研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在世时除撰写《方剂学讲稿》并付梓外,无暇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迄今没有一本介绍王绵之先生临床经验的专著。我等师从王绵之先生学习医道,跟随先生左右侍诊三载,保留了大量先生的手书真迹处方,且对先生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特点具有深刻的体会,为防止先生宝贵的经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依据跟师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编写了《王绵之临床医案存真

本书第一部分概括介绍先生的医案特点,先生的医案简明扼要,辨病与辨证并重,重视脾胃,主张王道,注重气血,强调舌脉。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医案,将医案分为儿科、妇科、内科和其他四个部分,各部分又按疾病所属的不同系统归类,针对每一张处方具体分析其理、法、方、药,对先生的用药特点、辨证思路进行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以期能真实的记录先生的临床诊疗过程,并反映其学术思想。先生的经验是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的结晶,值得后人认真学习、传承、发扬。

本书依据跟随王绵之先生抄方学习的真实处方编纂而成,客观地记录了先生临床的诊疗过程,并针对病案进行分析讲解,在此基础之上提炼了王绵之先生的临证经验以及学术思想,病例丰富,论证充分,符合国家要求挽救名老中医宝贵经验的工作要求。本书首次将先生的临床医案以图书形式呈现,提供40余张先生处方真迹,为王绵之先生经验传承提供了载体,以供广大中医学子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借鉴。

]]>
《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5/4109/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5/4109/ 《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简介

2017年度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是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863”高新技术与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课题研究成果的结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雁鸣研究员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先生亲自做序。全书主要阐述中医药临床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诸多新思维、新内容、新技术。书中范例均来源于国家级临床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包括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方案选择、质量控制、疗效评价方法;疗效评价方法中涉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评价;同时提供了系统综述、临床试验注册、定性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与技术规范等研究实例,融入中医临床研究中特殊的病因学与证候学相关内容。

本著作是集合中医药临床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众多适合中医药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的创新方法学,是第一部反映中医药临床方法学研究进展的学术专著,代表国内中医药界临床评价的国内领先水平。许多研究方法,如发展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虚拟事实模型、处方序列方法、巢式病例对照设计、倾向评分法等均为王永炎院士、谢雁鸣研究员研究团队首先引入到中医药领域创新之举,是对近年来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研究领域实践创新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文献研究、伦理审查、试验注册、质量控制、过程评估、临床适宜技术的筛选、病因病机、比较效益、疾病早期预警、软指标评价、经济学评价、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等多角度对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总结和示范研究,是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成果集大成者,是目前行业内从事中医药治疗疾病研究、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创新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本书在系统吸收、把握医学临床评价共性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中医药学科的特点,既体现国际通则,又凸显中医特色,使研究成果容易得到医学界的共识。

本书是对完善我国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是开拓中医药科研人员科研思路的重大借鉴,更是有效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驱动力。本著作在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领域的学术影响,代表了行业内中医临床评价方法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成就,必将发挥其对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必将引领、促进中医临床评价学科的发展,从而为中医药迈向国际舞台奠定基础。

 

]]>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5/4099/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5/4099/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 项目简介

2017年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多年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扔存在许多问题。本书主编刘建勋研究员秉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研究理念,将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创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先后获得了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此基础上,本专著从研究背景、思路、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对以往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在国内其他兄弟科研院所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下,完成了该专著的出版与发行。

本书是一部关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学术专著,该书以冠心病、脑梗死、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病及并发症为主要研究切入点,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及其应用,集中解决与回答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使其方法学更为系统与完整。全书共分八章,约25万字,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总纲,主要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思路、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至第七章在上述思路指导下,分别对冠心病血瘀证、脑梗死血瘀证、血管性痴呆络脉瘀阻证、阿尔茨海默病肾阴虚证、糖尿病气阴两虚、痰浊血瘀证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具体论述。第八章则以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血管性痴呆络脉瘀阻证动物模型为代表,对祛痰化瘀通脉颗粒与塞络通胶囊两种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放方法进行了介绍。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的一个空白,引领了中医实验研究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本书的初稿完成之际,陈可冀,李连达院士都给了本书以高度的评价,欣然应邀为本书作序。由张伯礼院士和科技部陈传宏司长主编的专著《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更是将本书中主要章节的内容纳入其中,以期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该专著的出版是主编刘建勋研究员及其团队多年科研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积累与凝练,是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的结晶,也是当代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及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典范。该专著是一本值得中医药科研人员学习参考的专著,不仅为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实用可靠的动物模型,更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其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
《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5/4102/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5/4102/ 《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项目简介

2017年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一、 背景和意义

我国从2006年引进了美国《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并制定了《NCCN中国版》使之符合我国的特点和需求,带动了我国肿瘤防治规范化的进程。如何将我国中医诊疗融入规范?建立科学透明度更高的,易于重复和传承发展的中医学模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时代使命。

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近50年来,逐步开展了众多高水平的循证医学研究,逐步摸索出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的治疗规律,中医治疗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和明确了疗效。

本《指南》是首部集合我们中医肿瘤领域专家力量,基于现有证据制定中医肿瘤辨证分型标准、治疗原则及治疗途径,并根据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标准推荐诊疗方案。该书的出版发行是根据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部署,致力于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将全面改变海内外对中医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科技竞争力,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们对世界医学做出我们民族的贡献的一个可行的途经之一。

二、 创新点及技术内容

2011年1月我们正式着手筹备了中医肿瘤诊疗指南协作组织,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历时近4年时间,将目前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成熟的、可行的、规范化的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成果、证据进行科学总结及梳理,并召集有地域、学术代表性的多学科、各专业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参与论证、评议,共同编著而成,2014年12月《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指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与恶性肿瘤治疗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为常见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主要从诊断、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推荐、研究进展进行介绍。第三部分为附录,主要介绍恶性肿瘤常用药物,相关术语解释。本书特点:①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结合专家意见,按照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分级标准推荐诊疗方案;②系统梳理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研究成果,首次对辨证分型、治疗推荐达成行业内专家共识;③中医诊断、治疗途径、治疗方案具体,附有大量图表,临床指导性强。

三、 应用推广及社会经济效益

时至今日,我们已在北京、成都、武汉、太原等地省市级医疗单位开展了《指南》推广工作。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指南在国内65家医院推广应用8万多例,现有循证证据表明,中医药参与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肺癌的临床疗效。将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了3.47月;降低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率6%;减少了肺癌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提高了肺癌患者生存质量 。。经估算,减少骨髓抑制可节省费用1.2亿元,因减少消化道反应,可节省费用0.5亿元,因减少了术后复发转移,可节省费用2.8亿元。通过合理的使用中成药,可节省费用15.5亿元。

2015年10月获得了德国纽约伦堡国际发明展获得金奖和评委会最高奖,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英文版《指南》2016年出版发行,先后在韩国、美国SIO年会、环印度洋联盟科技转化中心会议宣传推广,带动国际科研协作和发展。

]]>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5/4104/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5/4104/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简介

2017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上下卷)一书是国内外第一次系统性针刀应用解剖研究成果的总结,该项目是在中日友好医院科主任培养基金支持下完成的。项目开展的背景是,作为具有鲜明外科属性的治疗方法,解剖学对于针刀疗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然而近40年来,该技术虽然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及海外数十个国家,但却始终没有一部具有专科针对性的针刀临床解剖学著作或者解剖图谱,这使得本学科的相关人才教育只能参照大体解剖学进行,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规范化针刀临床技术的成熟,使针刀技术的临床应用面临着安全风险,《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的出版有效地扭转了这一局面。

    本书是第一部基于人类尸体标本的大型针刀解剖学高清图谱,全书分为上下两卷,180万字,图片1000余帧。书中的所有插图均来自作者根据针刀临床实际手术过程在捐献者尸体标本上进行的再现,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临床适用性。本书以针刀临床病症为主线,结合解剖图片全面阐述了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详细的针刀入路及松解层次,对针刀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一部临床实用性很强的学术著作。

   本书出版后,为国内众多医院(包括三级甲等医院)的针刀相关学科(骨科、疼痛科、针灸科、康复科等)提供了学术指导作用,成为多家医院相关学科指导教学、查房及进行学科建设的指导性典籍,对国内针刀学科的规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本书的高清解剖学插图有85幅被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刀医学》采用,使该版教材成为第一部采用人类尸体高清解剖学插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针刀教材,此书的出版发行,对各个层次(包括短期培训班、本专科、研究生等)的针刀教育及针刀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书出版后作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针刀医学人才,累计培养针刀医学专业博1名、硕士9名、本科生60名,进修医师50余人,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三期,培养全国各地针刀医师数百余人,数千名针刀从业者以该著作指导着自己的临床实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本书出版两年以来受到持续关注并热销,目前已经三次印刷共计8000套(16000册),其中6000套已经发行完毕,为出版企业创造经济价值逾35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作者简介


    李石良,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任。

社会兼职: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分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疼痛学分会秘书长、国际中医微创联盟副主席。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实验针灸分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委员

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灸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眩晕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疼痛康复论坛》:执行主编

《中国医药导报》:编委,针刀医学栏目副主编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编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编委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编委


]]>
《方药量效学》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5/4105/ Thu, 15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5/4105/ 《方药量效学》项目简介

2017年学术著作一等奖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长期以来,对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始终停留在传统、模糊描述与概括阶段,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的用药方面缺乏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为了阐释方药量效关系,国家科技部立项资助了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方药量效学》是其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针对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问题,该书从文献、中药学、药理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中医临床和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新性在于首次将“量”从传统“理法方药”四要素辨证论治体系中剥离出来,构建了“理法方药量”五要素辨证论治体系;构建了“以医为本”和“以药为本”的方药剂量理论整体框架,并通过文献、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填充了部分理论内容。

该著作的实用性在于,取得了对临床和科研具有指导或参考价值的系列重点应用性成果,例如挖掘、提炼了中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指导;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方药安全性监测平台;针对节约中药材的问题,提出提倡中药煮散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等等。著作的相关内容以各种形式进行了普及和推广,系列内容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被列为甘肃中医药大学选修课教材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课程,每年普及学生300余人。《方药量效学》已被选为21世纪创新教材。基于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世界中联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为方药量效研究搭建了国内外学术平台,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

在《方药量效学》理论推动下,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开展至今已在中医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国内、国际掀起了方药量效研究的热潮,2009至2014年通过知网检索到的相关学术文献252篇,是过去60年发表的总和,为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药量效学》是第一部系统探讨方药量效关系的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再版,为方药量效研究学科的建设奠定了教材基础。该书突破了困惑中药复方量效研究的技术瓶颈,创建了适于方药复杂性特点的多层次方法论,并从临床角度证实了中药存在宽泛的剂量范围,为急危重症临床扩大用药剂量范围提供了学术依据,在方药量效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该著作引起了同行广泛关注,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引领中医走向量化时代,更使中医个体化医学模式的内容变得丰富,从“量”的角度补中医“理”、“法”、“方”、“药”之未备,丰富“辨证论治”之内涵。评价本书是“中医疗效不传之秘的科学破译”,是“方药量效学的科研方法学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
优秀管理人才——房敏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2/4107/ Mon, 12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2/4107/ 房敏简介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岳阳临床医学院院长,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为我国首位推拿学博士,先后入选国家科技部 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上海市“医苑新星”、科技“启明星”、“曙光计划”、上海市针灸推拿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项目负责人等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卫生系统 “银蛇奖”,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职工信赖的经营者(管理者)”、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2016″中国医院管理创新新锐”、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项称号。

担任医院院长以来,在医院管理、教学理论与方法、临床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性工作,积累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坚持“团结、继承、创新”,率领岳阳医院全体员工开拓进取、敢于争先、以综合医院管理评估、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等级医院复评审为抓手,强专科、抓科研、育人才、促质量、夯基础、竖标杆,推进医院各项工作蓬勃发展。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尝试中西医融合的整合门诊和单元病房运行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打造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育高地,初步构建了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打造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链,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打造人文岳阳,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文化。几年来医院在规模、服务量、效益等方面成倍增长,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十连冠”,2007年医院顺利通过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验收,2008年医院被授予全国中西医结合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医院牵头完成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2012年医院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复评审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5年在国家卫计委医政局主办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中获“2015年度创新服务示范医院”称号,2016年医院获人民网评“健康中国年度健康促进十佳医院”,“第九届健康中国年度上海地区最受欢迎三甲医院”,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
中青年创新人才——高昊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2/4108/ Mon, 12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2/4108/ 高昊简介

高昊,暨南大学教授/博导。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学系系主任,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5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至2008年清华大学博士后。2008年入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从事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主讲本科《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提出“表观等价非对映异构”概念及其判定定理,发展和完善了基于数据比较的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学;阐明了枸杞子、鱼腥草等常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新药创制奠定基础。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课题;发表SCI论文117篇(他引1145次,H-index 20),近五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参编英文专著1部,国家规划教材《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4版)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药学研究》、《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编委/青年编委;多个国家/省级学会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委员;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广东分会副会长,沈阳药科大学广东校友会常务理事。

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广东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暨南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青年奖,金博奖创新典范奖等。受到广东省委胡春华书记接见。

]]>
优秀管理人才——李盛华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2/4098/ Mon, 12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2/4098/ 李盛华教授简介

个人简介

李盛华,男,1959年6月19日生,山东菏泽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骨伤名师,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编、《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西部微创骨科》杂志主编、《中医正骨》、《中国骨伤》杂志编委,甘肃陇中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团队建设

自就任院长11年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计委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首先从医院的发展战略布局入手,利用医教研为一体的特色和优势,制定了医院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着眼于精准化管理、基础建设、业务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重点方面,提出了 “四五六七八”发展战略和“三步走”的实施方案,购置土地,兴建新的门诊大楼、内科大楼、骨科大楼和相关配套设施,兴建了医院科研制剂中心,使医院服务能力、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规模得到根本性改变,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现有职工17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07人,副高及以上专家287人,博士33人,硕士308人,硕、博士研究生导师48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甘肃省名中医30人,省级优秀专家5人,省、厅级领军人才18人。经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省陇中正骨医院,陇中正骨医院大楼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拥有800张床位,15个亚专科,业务能力和业务范围居甘肃之首。全院编制床位1500余张,在白俄罗斯、巴基斯坦、匈牙利等设立“中国甘肃中医中心”,拥有中心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研究室和省二级实验室,骨科生物样本库已进入设计装修阶段。

主要研究成果及论文

在科学研究上,以中西医结合防治骨关节疾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尤其在股骨头坏死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出版骨伤科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

获奖情况

以中医为研究基础,在骨伤科常见的创伤和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地厅级奖励16项。

]]>
优秀管理人才——胡镜清 //www.precookedfood.com/2018/03/12/4100/ Mon, 12 Mar 2018 00:00:00 +0000 http://cacm.weicms.com.cn/2018/03/12/4100/ 胡镜清简介

 

胡镜清,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会长。

2013年起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工作以来,从宏观行业顶层设计、中观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定位以及科室调整微观层面,以人为本,系统设计,重点突出。提出了基础所“提认识,调结构,定方向,抓落实”的工作方针,并分解落实为“外行以知彼,多层次调研明确需求广开思路;内修以知己,征所史所训凝聚核心价值观;学习以知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以“提认识”,以新设病证研究中心、研究室调整及外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第一附属医院及转化医学中心基础-临床院所协作促进“调结构”,以课题申报工作引导科室及个人“定方向”,以完成首个适应基础理论研究院所的绩效考核方案及其配套制度等促进“抓落实”。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并重,理论研究与体系优化兼顾”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的行业引领作用,整合行业内外力量,优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学术体系,推动全国层面的学术交流,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包括:主办第548次香山科学会议“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策略”、第594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医临床原创思维的科学内涵及应用”、中医辨证方法理论与临床高峰论坛和系列“欹厅讲坛”,谋划中医理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布局;连续两年举办“中医理论学术交流周”,扩大学术影响。

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带领全所干部职工,无论是在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精神面貌、管理水平上面还是在发挥国家队引领作用的顶层设计、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本单位2014-2016年连续三年申报与获得资助的项目数均居本单位历史最好成绩,人均在科学院排名第一。多次获得卫计委“优秀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局管干部”。得到了行业内外与广大职工的认可,近年来群众对其本人的年度考评均获得90%以上优秀率。

一直从事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及老年健康管理研究,开展了适应中医药理论构筑与诊疗模式特征的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证候测量及其结局评价研究以及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研究。开展了亚健康人群监测方法与监测网络的研究、基于中医特色的老年社区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制新型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设备。先后主持包括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指导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

]]>